江尾海頭、長江咽喉,枕水負山、襟帶三吳,說的便是吳越文化之都江陰。歷時一年,華東公司參建的江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完成了200個自然村的管網改造。自此,這里徹底告別污水亂排的現狀,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這群建設者,也從被“排斥”的外來人變成備受歡迎的“駐村”自家人。 不同于常規的房建項目,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涉及到村鎮上每家每戶的管線,是扎扎實實深入百姓家庭的生態工程。 然而,要治理污水,就需要建設處理泵站;污水處理管線要和泵站連接起來,就涉及到泵站的方位問題。 沒想到,項目在新龔村建第一個泵站時,就吃了“閉門羹”。 隨著入戶考察不斷深入,一套相對合理的管線鋪設和污水處理泵站安裝方案已成雛形。 不少村民得知后卻急了。一天,就在項目準備下班收工時,十幾個村民圍了上來,打頭的老爺子開口說道,“小伙子,那個泵站上頭還有個圓形的電控柜,就這么堵在家門口前,我們擔心影響風水啊?!痹捯魟偮?,其他人七嘴八舌地“助攻”起來,“對啊,我們寧愿不要什么污水治理,也不想添這個堵?!睅讉€年輕施工員見狀,只好不斷賠著笑臉。 眼見任何解釋都無法消解大家的抵觸情緒,項目意識到,違背村民的心意“硬干”是不行的。后面的改造過程,幾乎每天都離不開村民們的理解與協助。泵站要建,地址也要變,既然村民的想法扭轉不了,就只能改變建設思路,找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 村民的“心結”,在于那個突出的電控柜,把它擋上,村民們就可以“眼不見心不煩”。于是,建設者砌筑了一道類似于“玄關”的別致墻面,終于獲得了村民們的點頭。類似這樣的小事,幾乎每周都會發生。 在徐霞客鎮東繆村施工時,主要管線不僅要經過一排主房屋,同時還需要設置檢查井。這一點再次遭到村民們的集中反對。 項目只好推翻重來。重新選線后,有效避開了村民家門口,但又產生了新的棘手難題——路線途徑了田地。這下,村民們又不干了。村民張愛國家有耕地5畝,是村里耕地方面的大戶人家,雖說管線埋好后可以恢復被挖開的田地,但還是有幾個月份受到影響;再說75歲的張伯家,那方耕了一輩子的田,比親兒子還要“寶貝”,傷它分毫肯定會心急。 經過與業主單位的多次協商,項目團隊三道對策并用,一是補償,二是安撫,三是采購。 根據苗圃在施工期間的受損情況,對每戶給予足額的青苗補助費,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大部分農戶的擔憂。 對于同張伯一樣的人家,項目多次登門拜訪,“那水治理好了,以后耕地的水不就更清澈了,咱們的菜苗肯定長的更好?!币环瑩Q位思考的話,終于打動了老人家的心。 此外,施工隊還按菜市場的價格,把居民種的蔬菜、農作物買了回去,當做食材使用,這一舉雙贏的做法更扭轉了百姓對施工隊的態度,這群住了一年多被排斥的“外來人”終于成了百姓交心的“鄉親們”。 在施工期間,為了最大程度減少對村民生活造成的不便,項目團隊還發現了一種非開挖修復的方法——局部樹脂固化法。將涂抹有樹脂混合液的玻璃纖維氈布用氣囊緊壓于管道內部,通過常溫、加熱或紫外線照射等方式實現固化,讓修復點煥然一新。 因為管線埋設被破除的地面,還被建設者回填種上了適合生長的喬灌木、地被花卉和各類植物,昔日的臭水溝變成村民們聊天漫步的好去處。 
有了這套完整的排放、處理系統,昔時生活廢水無處可倒只能亂排導致的臭水塘、臭水溝徹底成為了歷史的痕跡,這座長江邊上的水鄉小鎮,迎來了破繭重生。(郝帥、黃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