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護好祖國的綠水青山?!痹邳h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綠色發展賦予了深刻內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構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生態文明體系?!?nbsp; 浪潮澎湃,因時有為,水務環保引領綠色產業的窗口期已經到來,“大水務”藍圖徐徐展開。中建二局敏銳洞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和企業改革創新之間的緊密聯系,將水務環保打造為創新業務支撐點和特色品牌,在‘共抓長江大保護’等戰略中發揮央企引領作用,在推動自身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著中建智慧。
“骨氣”內聯,戰略優勢盤活投資格局 “積極構建大水務平臺,‘十四五’結束時,要實現水務環?!?31’目標,即合同額500億元、營業收入300億元、利潤10億元?!敝薪ǘ贮h委書記、董事長黃克斯介紹道。 如何做大做強水務環保?首先要明確戰略理念,并將其作為貫穿發展全過程的領航之“骨”。中建二局統一思路:以“共抓長江大保護”為核心抓手,大領域、全業態拓展業務,將水務環保打造成“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理念既定,中建二局邁開了深度融入的步伐。2018年7月,在中建二局推動下,中建集團與三峽集團正式簽署《共抓長江大保護合作框架協議》。2019年以來,中建集團先后成為長江生態環保產業聯盟理事成員單位、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開發者聯盟成員單位,并授權二局負責日常對接。 作為中建集團的“先遣隊”,中建二局迅速組建共抓大保護領導小組、水務環保事業部、水務環保研究院等專職機構,發揮牽頭單位優勢資源,建立上下協調推進管理模式,致力成為“共抓長江大保護”主力央企。 戰略理念是“骨”,必須一以貫之;市場開拓為“氣”,則要革新求變。面對長江大保護領域商業模式的特殊性,傳統的PPP投資面臨越來越多的限制因素。市場動態瞬息萬變,必須盡快突破已有模式瓶頸,為發展謀“呼吸”。 憑借設計—投資—建造—運營一體化全產業鏈優勢,以及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優勢,中建二局改良單一PPP模式,創新提出“PPP+EOD+GSF”,即PPP投資、以生態環保為導向的土地片區化一二級聯動開發、政府專項基金三者結合的融投資模式。該理念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高度認可,成為“共抓長江大保護”第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模式,目前已在江蘇常州、太倉,浙江諸暨等城市探索推進。 自2018年7月拿下江西九江第一標以來,中建二局長江大保護首批項目投資額已達近300億元。借助投資開發模式的助力,中建二局水務環保迎來了更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
“點面”結合,多類業態賦能品質履約 開拓市場,需要豐富的業務類型作為支撐。中建二局以全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為目標,以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為總綱,多業態綜合布局,形成“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廣闊業務版圖。 沿著長江“黃金經濟帶”,中建二局在重慶、湖南、江西、湖北、安徽等沿岸區域精準落子,緊扣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系統開展城鎮污水治理、長江岸線保護、市政管網改造;在長江之外,中建二局還拓展濕地修復、海綿城市、垃圾焚燒、生態綜合治理等業務,大水務平臺逐漸成型。 如果說市場布局是通盤考慮的“面”,單體項目的建設履約則是細致入微的“點”。針對水務環保工程面積大、施工點分散的特點,中建二局借鑒EPC思路,探索出水務環保一體化履約模式,讓管理由零散走向集約,十余個優質履約的工程正“拔節生長”。 水環境綜合治理,首在水體修復。在湖南岳陽中心城區污水系統綜合治理一期項目,供給源治理積累著典范經驗。中建二局以市政管網鋪設為基礎,將清除淤泥與分流污水雙向聯動,在“看不見的地方”讓城區內的王家河重獲新生。 大江東流,奔涌不息。在長江下游的江蘇江陰,中建二局解答著鄉鎮水環境更新的課題。歷時一年,中建二局讓泵站與管網實現完整互聯,36.7萬平方米、6個鎮、500個自然村告別生活污水亂排現狀,水鄉上演美麗蝶變。 完美履約也需巧妙協調。在浙江臺州黃巖小鎮上垟鄉,項目部會同當地政府成立專項整治小組,除了攜手治理垃圾,還為小鎮規劃建設了游客接待中心和配套旅游設施,在水環境治理基礎上,助力當地現代生態高效農業和休閑旅游業發展。 長江南北,更廣闊的市場迎接著中建水務人的踏足。在云南玉溪海綿城市項目,公園綠體海綿化改造、海綿型透水道路、地下綜合管廊等,讓曾經的雨澇難題成了因地制宜的取水妙招。在雄安新區坑塘治理項目,221個坑塘調節水量、納雨納污,通過垃圾填埋、圍擋建設、栽種植被,中建二局在華北大地呵護著“源頭活水”。 秉持大水務平臺之軸,以多類型業態為輔翼,中建二局以廣闊視野謀篇布局,奮力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愿景。
“知行”統一,創新智庫造就新式工法 發揮科技支點優勢,為創新業務增添效能。通過促培科技研發能力、廣泛應用創新技術,中建二局打造了水務環??萍汲晒D化平臺、高端智庫平臺、科研協作與創新平臺等一系列智庫。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智慧水務”之基。中建二局水務環保事業部擁有一支近20人的管理團隊,全面覆蓋各細分業務領域。同時,局屬單位加大專業人才儲備,目前全局水務環保專業人才已近1000人,擁有成熟項目管理團隊近30個。 研發路上,由局水務環保研究院牽頭,吸收行業頂尖機構專業力量,融合跨學科優勢技術,聯合開展科研課題。目前,以岳陽一期項目為載體的科研課題“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應用與研究”已納入長江生態環保集團長江大保護科研課題庫。此外,成都條條河濕地公園項目工匠創新工作室等基層科研機構,在污水處理、植被栽培、海綿道路等領域不斷產出成果。20余項國家新型實用專利,為水務環保新發展格局開辟無限潛能。 “知”的儲備,為“行”蓄力。當科研巧思與智能設備相遇,多套因地制宜的特色工法便在實戰中大顯神威。 無人機航測飛躍治理區域,傾斜攝影模型勾勒畫面,在長江流域河汊漫灘的施工區域上,5萬個踏勘測量點轉眼就被繪制成“方寸之間”的施工地圖;深入水體基層,“免開挖牽引+高壓旋噴樁+鋼筋砼套筒”的組合工藝通過牽引施工,穿針引線般精確定位,用“繡花功夫”就克服了千差萬別的水土障礙;“免開挖”智能機器人搭配紫外光固化智能技術,讓管道內部修復迎來最強力的加速器;“環保絞吸船+密閉性刀頭”清淤組合,在6000米長的封閉式輸泥管道中降低了淤泥攪動帶來的二次污染,清淤率由50%提升到96%,只留“水晏河清”。 銳進四方志,闊迎八面風。在“十四五”征程中,中建二局正驅動生態經濟核心引擎,直面新發展格局帶來的變革與挑戰,搶抓國家戰略賦予水務環保的窗口機遇期,勇當央企綠色發展排頭兵,開拔向遠,功在未來。(劉一軻)
|